在讓胡路區乘新一社區 有支“老兵方隊” 無論是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 還是居民的生活里 他們的身影無處不在 這些老兵 不僅能“文”還能“武” 用一個字形容:颯! 老兵們 年紀最大的78歲 年紀最小的也過了60歲 開始時 “老兵方隊” 只有“十幾個人、七八條槍” 而現在的“兵力” 已超過一個排,整48人 他們統一裝備:迷彩服、作訓靴 他們雖滿頭白發,卻英姿颯爽 穿上迷彩,老兵仿佛又回到軍營 2019年初,讓胡路區乘新一社區黨支部書記、主任姚艷光在工作中發現,有幾名退休職工,沒事就到社區幫忙。 姚艷光跟他們聊天發現,他們都是退役老兵,退休后想發揮余熱,于是就冒出個想法,成立一支老兵志愿者服務隊。 找幾個老兵一合計,大家都同意,于是便開始“招兵買馬”。 隊伍的名字,是姚艷光起的,叫“老兵方隊”。 隊伍剛成立時,只有12個人。社區61棟居民樓就是他們的“防區”。 人雖少,裝備不能差。服裝,是統一的,由居委會統一購買了迷彩服、作戰靴。每人胸前佩戴著黨徽和“退伍軍人”的徽章。 隊長王合感慨:“穿上迷彩服,仿佛回到了軍營,瞬間覺得自己年輕了?!?/p> 站到隊列里,腰桿依舊挺拔,仿佛又回到軍營。 日常生活,老兵化身“老超人” 隊伍成立兩個月時,他們迎來一次考驗。 小區道路因下水不暢,每次下雨,都會造成積水。一場大雨,整條路都淹了。 隊長王合發出命令:集合,排水。不到10分鐘,“老兵方隊”集結完畢。 到現場一看,水里面漂著枯枝爛葉,還有下水道返上來的污物,深處沒膝。 “沒有二話,挽起褲腿就下水,有的還跪在水里干活?!崩媳R懷珠回憶。 排水口被堵住,他們就下手掏;淤泥沉積在路面,他們就用鍬推。經過兩個小時的“戰斗”,水退了,路面露了出來。 隨后,他們找到了下水不暢通的原因,買來管線,挖溝布線,然后這條路再沒被水淹過。 從此,老兵們都成了萬能“老超人”。 誰家老人得病,人手不夠,無法抬下樓,喊“老兵方隊”;家里電燈不亮,水壓不足,找“老兵方隊”;誰家鬧了矛盾,也找“老兵方隊”...... 自掏腰包,老兵為社區居民服務 鄰居們家里有“活兒”找老兵,做了好吃的,還要找老兵,要不邀請去家里品嘗,要不裝到飯盒里送來。但每次老兵們都會婉謝,不拿群眾一針一線,他們刻在心里。 但為群眾搭錢,卻不在這紀律之中。 隊長王合會電工活,誰家燈壞了,換線換燈泡,他經常自掏腰包。 誰家自來水管線壞了,宋其良會從家里拿來水管給免費換上。 五區的下水堵了,老兵們挖了一條深1米、長50米的溝,自費買來管線鋪設好。 “老兵方隊”隊長王合在核酸檢測現場維持秩序 疫情防控,老兵盡職盡責 2020年,疫情發生。 老兵們承擔起為居民送消殺物品的工作。 61棟樓,2988戶居民,每家每戶都要走到。最高的7層樓,最低的5層樓,老兵們每人要背著十多斤的酒精,逐門逐戶地送。 一個單元下來,都累得氣喘吁吁,畢竟他們都是六七十歲的人了。 原計劃3天送完的酒精,兩天半完成任務。 上陣父子兵,兒子抽空來看望為核酸檢測維持秩序的父親。 小區管控,老兵秒變哨兵,26處小門,每個點都有人嚴看死守。老兵也客串“快遞員”,誰家有快遞,給老兵們打個電話,保證送到。 大到復印機,小到一副耳環,他們都送過。米面果蔬,更不在話下。 執勤站崗,老兵毫無怨言 老兵還是巡邏兵。社區巡邏一圈就七八公里,每天要走上三圈。每個老兵的“微信運動”里,他們的步數都“名列前茅”。 執勤站崗,最長的一天要站8小時,沒人有怨言,讓誰回去休息,誰都不高興,還相互“攀比”:他比我歲數大,咋不回去呢? 三年時間 “老兵方隊” 已“擴軍”到48人 所有的老兵 都把在部隊的一技之長 運用到志愿服務中 除了巡邏和服務 每周老兵們都要站隊列唱軍歌 平日里,身體稍有佝僂的老人們 一站隊列,身子立馬直溜 平日里,說話有些沙啞的老人們 唱起軍歌,竟然吼聲震天 一腔熱血,幾度春秋 老兵不忘入伍初心 退伍不褪軍人本色 他們用實際行動 辟“戰場”,再“出征” 掃一掃,手機打開瀏覽
關鍵詞:老兵方隊
版權和免責聲明:
1.大慶網擁有大慶日報社所屬媒體網上發布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大慶網”。 2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大慶網版權所有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”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稿件來源:大慶網”,大慶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本文鏈接:
|
|